重回96,我活成了风口
重回96,我活成了风口
当前位置:首页 > 都市 > 重回96,我活成了风口 > 第2章 谁还不是个草根

第2章 谁还不是个草根

加入书架
书名:
重回96,我活成了风口
作者:
江湖说梦人
本章字数:
6360
更新时间:
2024-08-12

接受自己重生了的何成看了一眼身边的自行车,就像刚才说的,未来的他,早就忘了自己曾经来过这里。

但现在的他很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,是因为今年过年的时候父亲送了自己一辆自行车。

虽然1996年自行车已经被冰箱彩电洗衣机这新三大件挤出了时代的舞台。

但对于一个学生来说,能拥有一辆自行车,还是一辆永久牌自行车,足以兴奋很久。

这几天,何成每天都会骑着这辆自行车在燕京城里四处转悠。

不过现在相比于重生的兴奋,自行车带来的兴奋可就只能往后稍稍了。

骑上自行车,何成决定先回趟家,何成家住二环胡同,可以说位置非常不错,但房子其实并不是何成家的,而是他一个表叔的。

何成的父母都是冀省农民,85年那会儿,一次偶然的机会,何成的父亲何建军跟着表弟进了一趟燕京。

结果意外的发现,供销社以1块钱的价格从村子里收的笸箩,在燕京城里居然卖到5块6块,甚至还有卖10块的。

这一下子就激发了何建军想要倒卖笸箩,簸箕等柳货的想法。

何建军的这一次尝试是成功的,短短两年时间,何建军靠着倒卖柳货差点成了万元户。

结果87年突然又有点严打投机倒把的意思,吓的何建军不敢再继续下去。

等后来政策又放宽了,何建军也不知道为什么好像就是没了再创业的心,余生就一直都踏踏实实的在当工人,直到退休。

关于这个问题,何成心里一直都很好奇,这一世,何成想找个机会问问父亲。

但虽然创业的事情没了后续,不过这段经历使得何建军感受到了农村和燕京的巨大差距,他希望何成能在燕京成长,而不是在农村。

他认为这样可以给何成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。

1988年,何成的表叔突然决定要举家去米国生活了。

得知消息的何建军第一时间找到何成的表叔,拿下了他们房子的居住权。

并且通过何成表叔的帮助,成功让何成在燕京上了初中。

...

半小时后,何成顺利回到家中,忍不住慢慢的环顾起来。

房子不大,连带上外边的厨房,总共40平米,一室一厅的格局。

何成到燕京后一直都是跟父母睡在一个房间的,父母睡床上,自己则打地铺。

此时父母都不在家,因为年初一就出发去干活了。

1996年的春节没有调休,却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休假,因为这个时候北方的大部分单位都是轮班制,春节期间轮到上班了就去上班。

而何成父母上班的地方离这儿很远,所以何成上大学之后,父母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单位。

回忆了一会儿过去后,何成从一旁的电视柜上找了一支笔和一张白纸,然后坐在了客厅的餐桌上。

何成是没有单独书桌的,家里的餐桌就是他的书桌。

把白纸平铺在餐桌上,何成先在最上边写道:1996年,华夏互联网启蒙年,燕京互联网元年。

写完后,何成用笔抵着自己想下巴,脑中快速思索起来。

“自己当初选择从1996年开始做研究记录,是因为自己毕业于1996年,但也意外的发现,华夏互联网的浪潮正好始于1996年。”

“这次重生回来,自己的关注点肯定不止于互联网,但既然重生到了1996年,而且又正好身在燕京,自然也绕不开互联网,更不应该绕开互联网。”

“那自己或许可以从互联网出发,并以此为基础,不断衍生到工业科技,经济贸易,人文艺术等更多领域。”

想到这,何成在左侧竖排写道:资本,名声,人脉。

何成过去的研究使得他了解到,在同时期选择发展互联网的各个主要国家和地区中,华夏大陆是全世界互联网发展最草根化的地方。

就像波特埃里克在《阿里传》中描述的那样,21世纪初,他们在香江参加互联网大型活动的时候,来的都是全世界各国各个领域的一代二代三代。

但在华夏大陆举办的各种互联网大型活动中,来的基本上都是草根。

在米国那边,整个互联网的发展更是被各大资本裹挟着前行。

其中当然也有草根,但这就是个比例和规模的问题。

至于华夏大陆的互联网发展为什么如此草根化,倒也不是华夏大陆的资本不愿意介入,而是这个时期的华夏大陆就没什么资本。

如今的华夏大陆整体还很落后,各个领域的资本市场都处在萌芽阶段,富一代很多都还没成型,更不要说二代三代了。

可国家又很想发展互联网,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就给了草根们极大的发挥空间。

但很多人对草根有所误解,草根并不等于穷人。

就像古代的寒门,指的是势力较低的世家,而非贫民。

草根是相比于大资本和精英阶层的大众阶层而已。

而在互联网浪潮中有大成就的,主要是草根群体中,相对条件好一些的那一批。

因为互联网创业是有门槛。

诸如阿里创业资金50万,网易创业资金50万,这不是穷人能拿得出来的钱,借都没地方借。

所以想更好的入局这个时期的互联网,不需要很多钱,但肯定需要钱。

而在华夏大陆的互联网发展中,除了钱之外,名声跟人脉也是非常管用的。

虽说人脉就是钱脉不是什么新颖的道理了,但在这一行,因为圈子其实很小,导致人脉显得尤为重要。

名声的重要性则在于现阶段大家都很迷茫,但凡有人能在这个行业通过某种手段拥有被认可的名声,那可就价值千金了。

认定了这三个关键要素后,何成开始考虑自己的现状。

“人脉,此时的自己性格内向,仅有的人脉,大概就是那三个天天互相期待着对方发财的室友了吧。”

“名声,自己做过最有影响力的一件事情应该就是...鼓起勇气写了一封没带女主名字的情书,结果紧张到塞进了男同学的书包里。”

“钱的话...”何成把自己钱包里的钱都抖到了桌上,“53块钱...”

“漂亮!”

何成深吸一口气,默默的摇了摇头。

得益于草根这个词的包容性,自己倒是也能自称一声草根,但如果划分的更明确一些的话,自己大概就是个绿藻吧。

好在,自己现在有了一个大挂,重生。

何成重新审视着三个词。

“钱就不用多说了,肯定是要想办法搞钱的,人脉的话,其实可以通过类似瀛海威网络科教馆这样的地方,相对轻松的收获一些,可自己如果没什么能拿出手的东西的话,这点人脉也没什么用。”

“人脉这个东西的价值是随着自身价值的提升而提升的,自己是个越有价值的人,人脉就会变得更有价值。”

“而自己现在的价值可能反而更容易展现在视角优势上,这个东西容易转变成名声,如果真的有了名声,因为这个圈子很小,肯定会自动吸引高质量的人脉,所以现在追求名声的优先级应该更高一些才对。”

想到这儿,何成在资本和名声边上画了个五角星。

“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就是名和钱了。”

顺着这个思路,何成继续思考。

“钱...1996年倒是有个机会,那就是4月份开始的股市大涨,但想要抓住这波机会,也得有一定的本金才行,53块钱就算翻十倍也改变不了什么啊。”

“至于名声...”何成慢慢拖住自己的下巴,开始不断的回忆这段时间里发生的事情。

直到他想起了一个名叫胡永的男人。

胡永,三联生活周刊的编辑,1996年初因为写了一篇《Internet离我们有多远》,在圈内大火。

之后,胡永成为了华夏互联网早期最著名的推广者。

而胡永能成名,起初其实就是靠着一篇文章!

“也许,我可以写一些能在互联网圈子里受到足够关注的文章?”

“这也正好符合自己的视角优势,毕竟手里完全不缺素材和内容,好像可以试试啊!”

想到这儿,何成也不墨迹,直接开干。

何成现在并不确定这条路能不能走通,但他知道有想法就立刻去干的道理。

强大的执行力,往往是比想法更重要的东西。

动笔前撰稿前,何成无意间抬头看了一眼窗外的夕阳。

整个人却愣了一下。

“好美啊。”

记忆里,因为1996年正式取消了大学生包工作这个政策,所以这个年纪的自己每天都在为毕业后的出路发愁。

似乎完全找不到一个记忆,其中包含有这样美好的夕阳。

“曾经一世,自己错过的似乎不仅是时代的波澜,还有生活中不知道多少简单的美好。”

“这一世,希望自己能慢慢走,踏踏实实走。”

“好好看看这一路的风景吧!”

错乱章节催更!
返回
指南
快捷键指南
全屏模式
上下移动
换章
加入书架 字号
调整字号
A-
A+
背景
阅读背景
错乱漏章催更
  • 新书推荐
  • 热门推荐
  • 猜你喜欢